工研院與台灣電子設備協會簽署合作備忘錄,共同推動虛擬整合元件製造廠。左起為台灣電子設備協會理事長王作京、工研院電光系統所副所長駱韋仲。
半導體製程持續挑戰摩爾定律,其中,異質整合封裝技術也被視為發展主流方向之一。工研院今(21)日宣布與台灣電子設備協會(TEEIA)共同簽署合作備忘錄,以工研院世界首創晶片級客製化、少量多樣試產平台為基礎,加上TEEIA在不同領域的跨國會員資源,共同推動虛擬IDM(整合元件製造廠),期望異質整合技術本土化,並搶攻國際商機。
根據市調機構Yole統計,去年全球2.5D/3D先進封裝前七大半導體廠合計資本支出高達119.09億美元,英特爾、台積電(2330)、日月光投控(3711)居前三大,其中,英特爾投入約35億美元、台積電30.49億美元、日月光20億美元,韓國三星去年在此領域投資也約20億美元,緊追三大廠之後。
經濟部技術處表示,AIoT與5G驅動多元產業應用,具高度晶片整合能力的異質整合封裝技術,被視為後摩爾時代延續半導體產業發展的動能,半導體產業也將相關技術視為維持晶圓代工的關鍵技術。
工研院資深技術專家吳志毅指出,半導體將以系統微小化發展為主,2D+3D的異質整合已成必然趨勢。工研院規劃以虛擬IDM模式,串連國內IC設計、製造、封測與終端裝置系統應用廠商,提供從架構、設計、製造到試量產的全方位解決方案,讓業者縮短產品上市時間,加速產業轉型升級。
目前工研院正號召國內外半導體相關業者,籌組異質整合系統級封裝開發聯盟,將為國際學會、IEEE、SEMI、新創企業等提供異質整合平台。
本次工研院攜手TEEIA合作,希望以全球首創晶片級少量多樣試產平台,推動一條龍的全面解決方式,協助業者建構國產化產業,並在國內進行測試驗證,不但降低成本、產線更有彈性,更可發揮多元跨域整合的綜效。
台灣電子設備協會理事長王作京表示,台灣電子設備產業廠商共250家,中小企業比例高達90%,涵蓋半導體、平面顯示器、印刷電路板、太陽能電池及LED設備領域。
台灣電子設備協會與工研院等法人在2018年共同合作完成台灣電子設備產業白皮書,聚焦半導體設備、次世代顯示器設備、智慧製造系統、智慧檢測設備與產業智動化系統與智慧化服務,提出台灣電子設備產業創新十年Innovation X的發展願景,希望在2028年打造台灣下一個兆元產業。
工研院與台灣電子設備協會共同簽署合作備忘錄,希望實現異質整合技術本土化目標。前排左四為台灣電子設備協會理事長王作京,前排右三為工研院電光系統所副所長駱韋仲
Yahoo股市 / 呂俊儀